LOGO

通用内页大图
政策法规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法规

供给侧改革第二阶段 解决结构性问题要做“加减法”
2016-05-23 08:56 点击:1735 次 作者: 来源:

  5月尚未真正入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话题却已火得发烫。一季度经济数据反弹的余温犹存,4月金融和经济数据的全面下调证伪了市场上喧嚣尘上的经济反弹论调,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发声,明确给出L型的走势判断。

  各种数据背后,更应该看到的是宏观管理和调控方式的改变,由于结构性问题的凸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代了以往的短期宏观调控思路,成为政策旋律中的主基调。

  习近平总书记定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前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

  半年多来,供给侧改革已从一个理论方向蝶变为可落地执行的行动方案。不难判断,未来一些领域将会重点发力,《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遍访专家,欲为读者详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施工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加速落地期。

  5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深改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各地区以改革举措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底改什么?怎么改?5月以来,高层的具体思路和顶层设计已经十分明晰。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表示,供需结构错配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为过剩产能处置缓慢,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供给侧结构调整受到体制机制制约。

  《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脉大国医疗”圆桌会议间隙专访了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这位曾参加总理座谈会的经济学家长期关注供给侧改革。

  他认为,供给侧结构改革已经抓住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但是要把它落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落实到地方政府,落实到各个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谈现状:改革已进入第二阶段

  NBD: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近成为高频词,它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在哪里?

  滕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就是供给结构老化。2008年、2009年两年,中美两国的经济都比较艰难,但为什么在2010年以后,美国和中国的经济走势出现了明显的不同,美国经济靠什么迅速走出衰退,中国经济又为何出现连续6年下行?

  实际上,尽管美国搞了量化宽松,但真正推动美国经济走出衰退的,是以苹果产业链为代表的新供给、新需求、新动力。2010年以后,以苹果手机为代表 的智能产业和移动互联进入全面的新供给扩张阶段,带动了美国消费的复苏、投资的复苏以及出口的比较大的反弹。所以2010年以后,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了衰 退,走出了危机,进入一个上升周期,重新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中国经济为什么欲振乏力?就是因为有太多的产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的阶段。美国的经济有79%都是软产业,都是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知识产业、 金融产业和各种其他服务业。而中国软产业占比不足50%,其他的都是制造业。而在制造业里面又绝大部分以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或者供给老化、供给成熟的产 业为代表,过去房地产、汽车、钢铁、煤炭等产业曾经拉动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但是同时也是2010年以后造成中国经济持续低迷不振的原因。

  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才能引领中国经济开启增长新周期。

  NBD: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是什么?各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滕泰:在我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出以后,经历了两个阶段:概念提出、热议、摸索阶段和指导思想统一、完善、政策落实阶段。

  去年11月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刚刚提出时是第一个阶段。中央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重视,学界热议供给侧改革,大部分停留在概念和理论炒作阶段。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中央指导思想的逐步完善,目前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导思想的阐述逐渐清晰;部委从相互观察研究,到落实到自身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地方政府从雾里看花,到开始结合各省 市地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逐步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学界从刚提出时的一哄而上,到目前理论逐步清晰,研究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落 实措施。

  我们十几年来,一直通过刺激投资、消费、出口来拉动经济,而在当前阶段和未来几年里,要更多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改革已经抓住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但是要把它落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落实到地方政府,落实到各个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谈路径:结构转型要做“加减法”

  NBD:“三去一降一补”是当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重点,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滕泰: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供给侧改革?去产能不是指把过剩产业给关了,而是要引导要素转移到新的领域里,才算是完成供给侧改革;房地产去库存解决的办法实际上在需求侧,要通过刺激需求,把房子卖掉。

  简单把过剩的企业关掉并不算供给侧改革的完成,将“老供给的生产要素转移到新供给”才是真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过剩产能行业的劳动者和资金转移到新兴产业,这才叫结构性转变的完成。

  “新供给、新动能”与“去产能、去库存”是向同方向并排而行的两条河流,只有它们汇聚成一条河流的一天,中国才能真正完成经济结构转型。

  供给侧改革应该推向更深的层次,即怎么放松垄断、减少管制、减少行政审批、减税、降低融资成本,要从五大要素角度,从医疗、教育、金融、交通等各个行业入手进行体制改革。

  NBD: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也提到供给与需求的错配问题,您怎么看这背后的矛盾?

  滕泰:事实上,早在2015年的11月19日,国务院已经发文,提出培育新供给、新动力、新动能是供给侧改革未来的重点。供给侧改革绝对不是简单地 做减法,让经济减速,而是要稳增长,为经济注入新动能,要把供给老化、供给过剩的产业的生产要素,人口、土地、资源转移到新兴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很多领域都有施展空间,越是供给抑制严重的领域,供给价格越高,供给效率和质量越低,改革的空间也越大。

  比如,今年的“号贩子”等事件就凸显出中国医疗供给矛盾异常突出,相比于广大百姓刚性增长的医疗需求,中国医疗资源不但总量供给严重不足,而且供给结构扭曲,一些供给严重短缺的领域被低端劣质供给趁机占领。

  就此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放松制度供给约束,解除要素供给抑制,让人才、土地、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能够有序流入医疗服务领域,解决供给总量不足的 问题;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市场规则和监管体系,形成优胜劣汰的正向淘汰机制,促进新供给和优质供给形成,淘汰劣质医疗供给,解决供给结构问题。

  谈策略:解除供给约束与抑制

  NBD: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有何短期建议?

  滕泰:从短期来看,要放松三大供给约束,即高行政成本约束、高税收成本约束以及高融资成本约束。一方面通过减少行政审批、放松管制、不断减少垄断,放松直接供给约束,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市场竞争,提升供给质量,最终促进行业更加健康地发展,使资金供需渠道更通畅。

  另一方面,不断降低税负成本、融资成本等价格因素,不断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放松间接成本约束。如按照70万亿元的企业贷款规模推算,每降低一个点的融资成本,企业的盈利就增加7000亿元。

  总之,每取消一批行政审批、行政管制和垄断,就会形成一批新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的税收,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的融资成本,就会有上百万家企业扭亏为盈、焕发出勃勃生机,将极大释放生产力,为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提供保障。

  NBD:包括企业减负、“营改增”等措施已经开始落地,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保持向上动能应该如何着眼?

  滕泰:当一辆汽车在不停减速的时候,驾驶员把油门踩到底,却发现这个汽车还在减速,怎么办?停下来看看发动机!什么是油门?投资、消费、出口。什么是发动机?供给侧的五大财富源泉。

  从长期来看,要解除五大财富源泉的供给抑制。通过解除对人口和劳动的供给抑制,提高劳动供给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解除对土地的供给抑制,提高资源的 供给效率,降低地租和资源的成本;解除金融抑制,提供金融供给效率,降低资金成本;解除创新抑制,提高创新效率,降低技术成本;解除制度抑制,提高管理效 率,降低管理成本,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就拿劳动力要素来说,目前全面二孩已经放开,但户籍制度改革还要继续推动,人口流动也是财富的源泉。

  农村的人均GDP和城市人均GDP相差有五倍之多,这意味着,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工作的人,对经济的贡献增加四倍。任何一个人从低效率部门到高效率部门的转移都是财富的增长,所以,要考虑如何通过人口,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中国的财富增长。

  我们要对中国经济有信心,不能过度悲观的,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中国经济有望在触底以后开启新的、更长的经济增长周期。

  精彩观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提出以后,经历了两个阶段:概念提出、热议、摸索阶段和指导思想统一、完善、政策落实阶段。

  ◎“新供给、新动能”与“去产能、去库存”是向同方向并排而行的两条河流,只有它们汇聚成一条河流的一天,中国才能真正完成经济结构转型。

  ◎供给侧结构改革已经抓住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但是要把它落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落实到地方政府,落实到各个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佚名  来源:中房网